[專家觀點]城市應急系統(tǒng)不能建而不管
    2007-08-10    本報記者:曾亮亮 實習生:郜國強 劉蓉    來源:經濟參考報

九龍治“水”水難治

  “一周之內,安華橋兩次被暴雨淹沒,嚴重影響了北京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的形象,并且給廣大市民的出行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方便!敝袊ù髮W政管學院教授李程偉指出,這一問題與我國城市化發(fā)展速度快、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基礎設施的標準不到位有關。
  李程偉說,當前國內大城市的城市化速度很快,但是基礎設施建設中出現(xiàn)了重建輕管鋪攤子的傾向。而且,不少地市基礎設施管理體制不順,責任不明確、九龍治“水”水難治!罢畬苍O施應當實施精致化管理、科學化管理、建管并重,不斷優(yōu)化和完善對公共交通設施管理。”
  中國城市規(guī)劃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楊明松也認為,問題出在規(guī)劃上。他說,首先規(guī)劃當初應系統(tǒng)劃分,讓立交橋的水分流到附近地方。如果立交橋的地勢比周圍地方低,要增強橋下埋設的泵的抽水能力。其次,重要地段和交通動脈地區(qū)要提高建設標準,應對突發(fā)情況。

制定災害天氣應急預案

  “一般來說北京的暴雨強度不到36毫米,6日的降雨量在北京是20年一遇的。”中國城市規(guī)劃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楊明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北京立交橋現(xiàn)有的設計標準是1小時60毫米左右,這次降雨大大超出了立交橋的排水能力。
  他認為,在現(xiàn)有的技術條件下,解決這一問題,政府管理者必須制定完善的應急措施。大量調動移動抽水泵是主要方法。在災害天氣到來之前,政府還應有預警機制,提前做好準備工作。
  李程偉指出,應急預案必須得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不能每次都有預案,但老問題照舊發(fā)生。特別是對重點路橋的管理責任必須落實到各個部門,各種排水設施必須提前到位,重點路段、主要積水點應重點應對,人力物力配置必須有多側重。此外,應急預案還必須是動態(tài)的,建立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的。

運用各種傳播方式及時傳遞信息

  “不少人都不知道前方路段出現(xiàn)了問題,因此導致汽車大量擁堵。”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副教授段鵬告訴記者,當災害天氣出現(xiàn)時,政府主管部門應通過各種傳播方式比如報紙、廣播、手機短信,及時將災害情況、防治措施等內容,大范圍、盡可能地傳遞給公眾。
  段鵬認為,運用各種方式及時傳播緊急信息,首先要保證信息渠道的暢通。主管部門要研究司機平時接觸的媒介有哪些,比如交通廣播,在危急時刻才能保證信息被司機接收。其次,戶外路牌的顯著性問題,F(xiàn)在很多地方戶外放置媒介的位置不科學,導致信息不能及時有效傳遞給大眾。再次,路況信息需要采用易記易懂的標志,就像天氣預報一樣,小雨、中雨、冰雹都有明確統(tǒng)一的標志性符號,但是路況信息中“行駛緩慢”一類詞語不能準確描述現(xiàn)實狀況。

  相關稿件
· 外來人口不能一直在城市“漂浮” 2007-08-10
· 城市群之惑 2007-08-10
· 秦皇島市:借助北京奧運東風 塑造城市品牌 2007-08-10
· 赤峰何以告別“資源危機城市” 2007-08-09
· 探求城市“公交優(yōu)先”的科學之道 2007-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