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將舉行的中國嘉德2012秋季拍賣會中,一件十分難得的“清乾隆
御制鏨胎琺瑯八吉祥紋展翼法螺”將亮相。這是目前拍賣市場僅見的一件“乾隆御制”款法螺,殊為難得。
法螺,亦稱海螺,為藏傳佛教常用法器之一。此件法螺潔白細膩,器表光素,僅于上、下部分刻有弦紋,口部及法螺一側分別采用鎏金鏨刻紋飾的技法鑲嵌吹口及護板。工藝考究,先采用鏨刻技法制成纏枝花卉及八吉祥紋,再向內填以藍色琺瑯料,紋飾雕琢精美,填飾彩釉一絲不茍,整器給人以富麗堂皇之感。翼內側刻有“乾隆御制”四字楷書豎款,以表其宮廷制作之身份。原配五色彩繡蓮花流蘇。
白色海螺法器在遠古時期就作為能量、權威和君權的象征,它的響聲在古代史詩中能驅逐惡靈、轉移自然災害和嚇走毒害人的萬物。法螺亦為法會時吹奏的樂器之一,佛經上講,釋迦牟尼說法時聲音洪亮,猶如大螺貝之聲響徹四方,使聞聲者可以驅魔,滅諸罪障。有清一代統(tǒng)治階層對于法螺一直有特殊的喜好,女真(滿)族人還在關外時期,即使用從蒙古族傳入的法螺,當時為一種軍令工具,以號令和鼓舞士兵沖鋒,并在心理上給交戰(zhàn)敵方造成威懾。定鼎中原后,海螺主要作為軍隊操演和皇帝大閱的軍樂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修成的《皇朝禮器圖式》中稱海螺為“海蠡”。入關后清帝對于海螺的喜愛并未消減,更主要的是與宗教相連。清帝一方面是藏傳佛教忠誠的皈依信徒,另一方面利用宗教信仰來統(tǒng)治和安定國之疆土。
清朝皇室與藏傳佛教的關系久遠而深厚,乾隆九年(1744年)將雍正皇帝即位前的住所——雍親王府改建為雍和宮喇嘛廟,直屬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接納蒙藏地區(qū)上層喇嘛、王公貴族弘揚佛法的宗教中心。乾隆皇帝是清朝最信奉藏傳佛教的皇帝,他以章嘉·若必多吉為國師,聽受佛法,接受灌頂。西藏僧俗首領及蒙古王公稱清朝皇帝為“滿珠習禮大皇帝”,在蒙、藏文奏折中“滿珠”譯為“曼殊師利大皇帝”或“文殊菩薩”;实凼俏氖馄兴_的化身,是人間帝王,也是神佛世界的主宰。乾隆皇帝多次命令宮中西洋傳教士與漢藏畫師合作,依照唐卡的樣式為自己繪制佛裝像,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乾隆皇帝普寧寺佛裝像。由于乾隆皇帝的宗教信仰,在位時與西藏僧侶來往密切,因此制作宮廷佛教瓷器、法器等物是為必然,或為宮廷佛堂之用,亦或賞賜藏蒙地區(qū)僧侶。此件法螺即為一件宮廷御用之器。
清高宗曾撰《法螺贊》,認為這種“梵天之器”是“以演大乘,溥歸佛旨”。海螺為佛教八寶之一,紫禁城內或各地行宮的佛堂皆需陳設,從北京故宮梵宗樓內景中可見,佛前供案上正中除七珍、八寶、法輪等供器外,正中陳設一件白色法螺。此外,從上述唐卡畫作中亦可看出在皇帝面前的珍異珠寶的正中擺放了一個白色法螺。由此可見,法螺在宮廷眾多宮廷佛教用器之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乾隆一朝,堪稱清朝盛世,各類宮廷御用品的制作達登峰造極之勢。同樣,海螺的制作,無論是材質還是工藝的精美程度均達到了極致,本品即為其中之一。查閱資料可知,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清乾隆
番蓮紋白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明 鑲翅法螺”,西藏博物館藏有“清 銅八卦祥云紋海螺”,布達拉宮藏有“清乾隆
乾隆御制詩海螺”等,而此件法螺是迄今所見唯一一件在市場中藏家收藏的“乾隆御制”款法螺,殊為難得。
更為難得的是,此件法螺遞藏有緒,曾為歐美西藏文物大藏家詹姆士
W. 阿爾斯多夫(James W. Alsdorf)伉儷舊藏,并出版于《收藏之旅:詹姆士W. 阿爾斯多夫夫婦的印度、喜瑪拉雅和東南亞藝術收藏》(A
CollectingOdyssey: Indian, Himalayan, and Southeast Asian
Art)一書。同時,此件法螺曾作為展品供美國芝加哥博物館展出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