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調控九成空,中國的房地產調控似已陷入一個無解的僵局。多年來,提高首付、加大交易環(huán)節(jié)成本、清算閑置土地、加大保障房供應、房產稅試點、限貸限購……手段用盡,房價依然像脫韁的野馬。剛需們沮喪之余,對即將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冀望強烈,此次決定中國未來的會議,能否打開房地產市場的死結?
日前,作為中國官方高層智囊機構的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首次公開了其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交的“383”改革方案總報告,其中關于土地制度改革方面的表述尤為引人注目。該方案提出,在規(guī)劃和用途管制下,允許農村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平等進入非農用地市場,對已經形成的小產權房,按照不同情況補繳一定數(shù)量的土地出讓金,妥善解決這一歷史遺留問題。
這意味著,如果該方案實施,我國體量龐大的小產權房,將會有條件地“轉正”。
筆者手頭有一組數(shù)據(jù):截至去年底,深圳住房總量約為4.2億平方米,其中小產權房面積占比約47%,即接近2億平方米;而處于“地下”狀態(tài)的小產權房交易市場,房價行情約為商品房的1/3~1/2。而據(jù)統(tǒng)計,全國范圍目前小產權房總量或已超過70億平方米。可以想象,如此巨量的供應一旦合法地進入市場,其效果將令人震撼。我們或許會發(fā)現(xiàn),以往的種種調控措施還真算是白費力氣了。
我國的房地產調控往往脫不了行政干預的色彩,從“史上最嚴”的調控政策來看,一個“限”字,令“看得見的手”顯露無遺,而效果卻適得其反。而從“383”改革方案來看,政府的調控思路開始注重于市場化手段,即以供求關系的改變來改善市場現(xiàn)狀。它一方面會徹底顛覆目前的房地產市場供求,一方面又打破了政府壟斷土地的局面,這對于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的建立,對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乃至國家的長治久安,顯然都是有益的。
當然,這個方案并非為了平抑房價,其更深遠的意義在于它是一場新的“土改”,可以改變土地二元結構,使農民享受到土地增值帶來的益處,同時改變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現(xiàn)狀,從而徹底轉換地方政府職能。盡管如此,我們僅僅從房地產調控的角度來審視這一設想,已經是“摟草打兔子”的意外收獲了。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有理由對這一設想的實現(xiàn)抱以期待。